《無知》是米蘭·昆德拉2000年的小說作品。
在此,昆德拉一反一貫的嘲諷與戲譎,用冷酷的筆觸講述了被迫流亡者的無奈。書中主要人物都是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流亡。歷經(jīng)波折后在1989年共產(chǎn)黨政權垮臺后回到捷克。但他們發(fā)現(xiàn)收留他們的西方社會對他們的同情隨著社會主義的消失而同時消退,而家鄉(xiāng)的人對他們在西方的經(jīng)歷毫無興趣。進退維谷,20年的流亡生涯似乎被一筆勾銷。作者無情地對所謂鄉(xiāng)愁、未來、性、愛情,甚至時間本身進行了解剖。最后作者以無知的勝利與記憶的失敗而告終。
米蘭·昆德拉的長篇小說《無知》是被法國讀書界稱為“遺忘三部曲”的最后一本(之前兩本分別是《緩慢》、《身份》)。米蘭·昆德拉早期作品的主題往往離不開政治和性這兩個主題,但在后期,他的作品中關于政治的題材漸漸淡化而哲思的傾向更為明顯。本書述說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鄉(xiāng)尋根,卻在現(xiàn)實巨大的落差中經(jīng)歷迷惘、失望及尋找自我的過程。
臨走的前夕,伊萊娜將她的瑞典男友古斯塔夫介紹給了母親。
他們?nèi)艘黄鹕喜宛^吃飯。母親連一個法語詞也不會講,于是大膽講起了英語。古斯塔夫很高興:跟情婦伊萊娜在一起,他只說法語,對這門語言,他已經(jīng)感到厭倦,在他看來,法語既做作又不太實用。這個晚上,伊萊娜話不多:她感到驚奇,觀察著母親,母親竟出人意料,能對別人感興趣;雖然只會三十來個英語單詞,而且發(fā)音還很糟糕,母親競能向古斯塔夫提出一個個問題,問他的生活,他的生意,他的看法,于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天,母親走了。從機場回來,進了位于頂樓的公寓,伊萊娜走到窗前,在重新獲得的一片寧靜中,享受獨處的自由。她久久地望著眼前的屋頂和奇形怪狀的煙囪。巴黎的這道風景早已在她心中取代了捷克花園的那片翠綠。此時此刻,伊萊娜才意識到生活在這座城市是多么幸福。過去,她一直都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流亡是一種不幸。但此刻,她在問自己,這是否只是不幸的一種幻覺?一種以所有人看待流亡者的方式造成的幻覺呢?她難道不是用一套別人塞到她手中的標準在看待自己的生活嗎?伊萊娜對自己說,流亡國外,雖是迫于外界壓力,出于無奈,但她有所不知,這也許是她人生最好的出路。大寫的歷史的無情力量雖說一度剝奪了她的自由,但還是把自由還給了她。
幾個星期后,伊萊娜遇到了一件令她有些為難的事,古斯塔夫洋洋得意,向她宣布了一個好消息:他向公司建議,要在布拉格開設一家辦事處。當時,這個國家在貿(mào)易方面并沒有太多的吸引力,辦事處的規(guī)?赡鼙容^小,但不管怎樣,他會有機會時不時地去那兒待一段時間了。
“終于能接觸你的城市了,我真高興!惫潘顾蛘f。
伊萊娜對此并不開心,反而感到了一種隱隱的威脅。
“我的城市?不,布拉格不再是我的城市了!彼鸬馈
“說什么呢?”古斯塔夫不太高興。
伊萊娜有什么想法,是從來不向古斯塔夫隱瞞的,因此古斯塔夫可以充分地了解她;然而,他還是和其他所有人一樣看她:一個被逐出故土、痛苦的年輕女子。可他本人,來自一座瑞典城市,他對那座城市真的很痛恨,發(fā)誓不再踏上它的土地。就他的情況而言,這很正常。因為大家都歡迎他,把他當作一個討人喜歡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四海為家,早已忘了生在何處。他們兩人就這樣被歸了類,貼上了標簽,人們評判的標準,便是他們對各自標簽的忠實程度(是的,大家竟然把這夸張地叫作:忠于自我)。
“那哪兒是你的城市呢?”“巴黎!我是在這里遇見了你,和你一起生活。
”古斯塔夫好像沒聽見她在說什么,撫摸著她的手說:“權當作是個禮物,就接受了吧。你不能回去,我可以當你和你失去的祖國之間聯(lián)系的紐帶。能這樣做,我會很高興的!”他的好意,伊萊娜并不懷疑;她對他表示感謝,但又以莊重的語氣補充道:“不過,我求求你,一定要明白,我并不需要你當我和其他什么東西之間聯(lián)系的紐帶。和你在一起,斷絕與其他所有人和事的聯(lián)系,我很幸福!彼沧兊脟烂C起來:“我理解你。別擔心我會對你過去的生活感興趣。在你以前熟悉的人之中,我惟一會去見的,是你的母親!蹦軐λf些什么呢?說她最不想讓他有過多來往的人,正是她的母親?他是那么懷念、那么愛他自己已去世的母親,她怎么能對他說這些呢?“我很欣賞你的母親。她真有活力!”伊萊娜對此毫不懷疑,所有人都因為母親的活力而對她表示欣賞?扇绾蜗蚬潘顾蚪忉,在母親的力量所控制的那個魔圈中,伊萊娜從未成功地掌握過自己的生活?又如何向他解釋要是長時間和母親在一起,就會把她又拋到過去,變得又脆弱而不成熟?啊,古斯塔夫竟然要跟布拉格建立聯(lián)系,多么瘋狂的想法呀!
……P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