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世紀80年代第一批到大陸走訪的旅美作家,作者李黎女士和老一輩作家、學者的交往結(jié)緣的機會,乃是他人企望不及的。當年她在范用先生的引導下,一一拜訪茅盾、丁玲、巴金、沈從文、黃永玉、艾青、錢鍾書、楊絳、劉賓雁、李子云……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正處于“夕照余暉”,但都沒有拒人千里,而是用相當坦誠、率真的態(tài)度直面作者,所談所論,都極具最后的風采。而與作者“一同度過悲欣交集的80年代、變化巨大的90年代”者,則用他們的熱情與溫潤,給作者留下美好的記憶。寶島臺灣上的殷海光、陳映真,又是作者的文學啟蒙者和故友,“那些溫煦的記憶”伴隨作者“從青年歲月至今”。因此,《半生書緣》以這十二位人物為中心,用題記和圖片結(jié)構(gòu)各個時期記述他們的文字。作者整理成書,發(fā)現(xiàn)“倏忽已過半生”、“人書俱將老去”,但猶盼這些關(guān)于人與書、情與緣的篇章,能夠成為“一個文學和文化的歷史見證,一個20世紀民族書寫的側(cè)影素描”,而使“文字長存,記憶之河長流”。
李黎,本名鮑利黎,是出生在大陸、成長在臺灣、旅居美國的小說、散文、劇本及專欄作家。祖籍安徽,1948年生于江蘇南京,1949年到臺灣,畢業(yè)于高雄女中、臺灣大學歷史學系,70年代赴美,就讀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政治學研究所。曾任編輯及教職,現(xiàn)居美國加州斯坦福,專事寫作。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三地出版小說、散文、翻譯、電影劇本等逾三十部;獲有多項小說獎、電影劇本獎(并拍成影片)。作品多次被選人臺灣年度小說選、散文選;代表作被收入《中華現(xiàn)代文學大系》小說卷及散文卷、《廿世紀臺灣文學金典》小說卷;并列為“臺灣小說二十家”(1978-1998)之一。
著有小說《最后夜車》、《天堂鳥花》、《傾城》、《浮世》、《袋鼠男人》、《浮世書簡》、《樂園不下雨》等;散文《別后》、《天地一游人》、《世界的回聲》、《晴天筆記》、《尋找紅氣球》等;譯作有《美麗新世界》;回憶錄《昨日之河》。
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游
長河側(cè)影——《半生書緣》自序
[茅盾]
去冬見茅盾
烏鎮(zhèn)倒影
茅盾的題字
[巴金]
巴金先生談過去、現(xiàn)在、將來
[附錄]“中國的良心”
重訪巴金的家
[沈從文]
夏日北京:沈從文
沈從文的長河
命運之杯
從文讓人
[附錄]人間風景一讀黃永玉
《太陽下的風景》及其他
[丁玲]
“今生轍”——訪丁玲
在延安想起丁玲
“五四”女子
[艾青]
北方的吹號者
[錢鍾書、楊絳]
一封“遲到”多年的信
給方鴻漸博士的一封信
讀錢鍾書《槐聚詩存》
又見楊絳
背影
一個人和三個人
百年才情——歲寒訪楊絳
[范用]
半生書緣——記范用
【附錄】雙槐樹
[李子云]
昨日風景——懷念李子云
[殷海光]
長巷深深
[陳映真]
映真永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