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根據(jù)凈宗法師于2008年三月底于丹霞山錦石巖寺所講記錄而成。作者從近代著名高僧印光大師文鈔中汲取精華語句共七十八條,一一冠以標題,稍加組織,集為《安心篇》與《實修篇》。作者對文句、名相等加以解釋,并舉出一些事例及譬喻用以說明。本書文辭簡潔雋永,靈悟動人,讀之唇齒留香。對于普通讀者來說,于生活用心、待人接物等,皆有無窮裨益。
印光大師是弘一大師的師父,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凈土宗的十五代祖師。
善導大師是唐高宗親封的光明和尚,龍門大佛的設(shè)計者與監(jiān)造者,凈土宗的開宗祖師。
兩位凈土宗大師跨越千年的對話,如山泉沖洗世間煩憂困苦,清風明月充溢于胸。
《更優(yōu)秀作品請進入新星出版社旗艦店》點擊進入
釋凈宗
一九六六年生于安徽宣城。一九八六年畢業(yè)于中國民航學院。一九九零年皈依三寶。鑒真學院名譽院長、鑒真文化研究所所長、特聘教授兼研究生導師。
法師整理編撰的《善導大師全集》《凈土三經(jīng)》等凈土宗文獻叢刊已在岳麓書社正式出版。短文集《心籟》《愛的道路》及學術(shù)專著《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三書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反響良好。
序 / 1
壹、安心篇
一、特別法門
1.通途法門與特別法門 / 4
2.揀去自力,注重佛加 / 10
3.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 13
4.依普通法門論凈土法門,自誤誤人 / 45
二、仗佛慈力
5.仗佛慈力,如坐火輪船 / 52
6.專仗佛力,不論斷證 / 67
7.帶業(yè)往生,消業(yè)往生 / 68
8.離此一法,佛也說不出第二個法門 / 71
9.自有何種力 / 73
10.自力何可與佛力并論 / 79
11.侈談自力,藐視佛力 / 80
三、念佛勝易
12.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 83
13.逆惡歸心也來迎 / 90
14.慈悲誓愿,正為未斷惑者 /
92
15.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 94
16.即凡心而佛心 / 99
17.一句佛號念得熟,成佛有余 /
104
18.信愿念佛足矣 / 105
19.往生只在有信愿與無信愿 /
106
20.萬修萬人去 / 108
21.如人射地,發(fā)無不中 /
110
22.特別法門如照山水 / 111
23.蟻子高山,風帆順水 /
112
24.一稱超十地 / 114
25.入佛境界,同佛受用 /
115
26.成佛度生若操左券 / 117
27.歸宗結(jié)頂之法 / 122
四、普勸眾機
28.一切種性皆須修習 / 134
29.末世學佛宜注重知因果與修凈土
/ 135
30.五逆十聲尚得往生,何可自暴自棄 / 137
31.志大言大,不肯仗佛慈力 /
155
32.真念佛人 / 157
33.聰明智慧拋之于東洋大海外 /
158
34.不尚信愿仍屬自力法門 /
162
五、信愿專修
35.問他人效驗便是偷心 /
166
36.凈土法門唯信為本 / 169
37.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 /
170
38.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門 /
170
39.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 /
172
40.太子墮地,貴壓群臣 /
176
41.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尚容易
/ 177
42.求來生福報,即是破戒違法 /
179
43.欲利他,先須往生成佛 /
179
44.專雜二修得失 / 180
45.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 /
184
46.勸人念佛往生即是成就凡夫作佛
/ 185
47.不念彌陀更念誰 / 185
48.故鄉(xiāng)風月有誰爭 / 186
貳、實修篇
一、選擇稱名
1.禪宗 / 189
2.密宗 / 192
3.相宗 / 195
4.教理 / 195
5.通家 / 196
6.圣智 / 197
7.實相 / 199
8.觀想 / 200
二、稱名儀則
9.六字 / 201
10.專一 / 203
11.相續(xù) / 204
12.守凡 / 206
13.守愚 / 207
14.守實 / 207
15.守約(功課) / 208
16.守宜 / 209
17.妄想 / 211
18.耳聽 / 212
19.掐珠 / 213
20.記數(shù) / 214
三、諸事用心
21.取舍 / 214
22.念死 / 215
23.發(fā)心 / 216
24.操持 / 217
25.靜鬧 / 218
26.境界 / 219
27.遇病 / 222
28.任業(yè) / 223
29.戒偏 / 226
30.瑞相 / 227
31.世福 / 231
32.佛事 / 232
33.結(jié)社 / 236
34.助念 / 238
35.孝親 / 239
36.利他 / 240
附錄:印光大師精要法語(安心篇)
一、特別法門 / 241
二、仗佛慈力 / 242
三、念佛勝易 / 245
四、普勸眾機 / 250
五、信愿專修 / 252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實修篇)
一、選擇稱名 / 256
二、稱名儀則 / 259
三、諸事用心 /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