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對話錄》立足研究語文課堂教學,以訪談的方式逐步探討教學的每一個具體環(huán)節(jié),既有課例呈現(xiàn),又有背后的教學設計的理性探究,形成了對課堂教學的全方位立體式研究。
褚樹榮,六一年生人,出自山岙海隅,無地緣文脈可承,接受鄉(xiāng)村教育,無名校碩師可游,故不入調不入流。*喜讀書的年齡,無書可讀,書籍*多的時代,卻無時可讀,故讀書不多,底氣不足。做事認真,為人低調,習慣于邊緣,笨拙于人事,疏遠于政治,故不進不取,無黨無派。上過省內省外的講臺,發(fā)過各式各樣的文章,得過大大小小的榮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故淡然處之,無愧無怍。游走在校園里,立足在課堂上,與人為善,于己積德,故恬然自安,無怨無悔。
《語文教學對話錄》:
褚:很高興又一次欣賞劉老師的課堂教學。你的課堂總是不斷出新,你認為你這堂課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點在哪里?
劉:我認為,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引領學生通過感受、品味、欣賞杜甫詩歌的語言,不僅能讓學生領略杜詩之味,更能讓學生走近杜甫之心。由此,在這堂課的教學內容安排上,我著重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首詩頗具張力的言語特質及其背后蘊含的意蘊。
褚:按傳統(tǒng)教法,這首詩的敘述線索、場景描寫、詩人情志總是被教師所關注,你卻把“讀詩就要發(fā)現(xiàn)詩歌的矛盾”作為一個主要教學內容,進而形成主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請你說說備課時是怎么想的。
劉:這首詩的教學,從敘述線索、場景描寫等角度切人固然可行,但倘使眉毛胡子一把抓,就還不如抓住一點,深挖細掘。而且,以“發(fā)現(xiàn)詩歌的矛盾”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不僅能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而且能讓學生初步了解,詩歌往往在“矛盾”的言語內容或形式的背后隱藏著一個“隱形的文本”,即使是敘事類的作品也不例外。
褚:從聲韻節(jié)律上打開詩歌傳情達意的奧秘,這是你在詩歌教學上的一貫主張。如何看待結構、意象、煉字等因素和詩韻在表情達意上的輕重?請你結合這堂課說說怎樣處理好彼此之間的“度”。
劉:解讀一首詩歌,結構、意象、煉字、音韻等因素皆是“屠龍之術”,關鍵還是要看詩歌本身的特質。杜詩給人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它的沉郁頓挫,而這恰好可以從杜甫善用仄聲進行詮釋。為此,在這堂課的設計中,引導學生重點誦讀最后一段,并從音韻安排的“矛盾”處引導學生感受杜甫的偉大情懷。
褚:以詩讀詩,讓課在結束時響起華彩的樂章,很精彩。你為什么用詩歌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期待怎樣的效果?
劉:結束時,我呈現(xiàn)自己用詩歌寫下的閱讀感受,一方面是因為我特別喜歡詩歌,喜歡這種在詩意彌漫的語言魔方中浸染的感覺;另一方面,就是想努力為學生打開一扇窗,一扇通向杜甫心靈的窗。
褚:你的配樂示范朗讀,非常有感染力,接著就是組織小組同桌討論能否發(fā)現(xiàn)詩歌的矛盾。請你評價一下這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內在邏輯。
劉:很遺憾,這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缺乏學理思考。從實際教學來看,學生更多關注的是教師朗讀的整體效果而非“發(fā)現(xiàn)詩歌的矛盾”,以致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缺少必然的內在邏輯。如果能在教師范讀后再讓學生自主誦讀,也許效果就達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