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語研究學海文叢:視閱口譯的認知研究》分5章,在認知和心理語言學理論框架下探究英漢視譯這一復(fù)雜的認知活動過程中閱讀理解、意義單位、注意力的分配、預(yù)測、斷句和靈活整合的合理性和形成機制,對“順句驅(qū)動和邊閱讀邊翻譯”的機制作了透徹的分析,并從實證的角度對視譯教學、實踐以及評估進行多方面解讀,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了視譯作為口筆譯訓(xùn)練方法、職業(yè)筆譯輔助工具、測試和評估手段的意義和價值,為豐富和完善翻譯學中口筆譯理論和提高口筆譯訓(xùn)練績效提供翔實的理論解釋和實驗佐證。
近年來,外語語言文學學科的不斷發(fā)展推動了中國外語研究的繁榮。為了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tài),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推出了“中國外語研究學海文叢”。本文叢將立足學科前沿,倡導(dǎo)外語研究的科學精神,推出力作,為外語教師和研究者提供一個學術(shù)平臺和研究陣地,推動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的發(fā)展和繁榮。
外語教師為什么要搞科研?這似乎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一般認為,教學和科研是不分家的。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或困惑,有些問題需要通過科研的途徑才能找到滿意的解決方案。教學與科研之間應(yīng)該是互為促進、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蒲胁粌H是教師職業(yè)能力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重要方面和途徑。外語教師如何搞科研?這既是許多外語教師曾經(jīng)或者正在思考的問題,也是很多外語教師的困惑所在。在很多人的眼中,外語教師所從事的工作就是教外語,甚至有人把外語看作是單純的工具,認為把教學搞好就行了,沒有什么可研究的。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shù)。為什么會有人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外語學科?一方面,有些人的確對外語學科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外語學科本身亦有需要我們深思的問題。這些問題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外語教師雖然有接觸前沿文獻的語言優(yōu)勢,但我們“照著講”做得多,而“接著講”做得相對少。近年來,我們在介紹和引進國外理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而在原創(chuàng)性的研究方面還需要加強。第二,外語學科在對接國家戰(zhàn)略和重大需求方面做得不夠,需要在學術(shù)研究上與時俱進,關(guān)注社會問題,面向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和外交領(lǐng)域的國家戰(zhàn)略和需求,創(chuàng)新研究思路,提高學術(shù)研究的時代性并形成規(guī)模效應(yīng)。第三,外語學科應(yīng)加強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合作與交流,解決外語與漢語研究的“兩張皮”問題,通過學科交叉,開闊研究的視野,并通過學科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取長補短,壯大學科研究的實力。
關(guān)于如何做科研,這是一個比較復(fù)雜的問題。對于研究者來說,從事科研工作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的修養(yǎng)。具體說來,研究者應(yīng)具備專門的知識和理論,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特別是洞察問題的能力、分析與綜合的能力。當然,語言表達能力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科研本身而言,任何學術(shù)研究都離不開研究者對相關(guān)文獻的深入研讀和縱觀全局的把握,離不開研究者對問題的獨立思考和深刻感悟,更離不開同行之間的學術(shù)交流和思想碰撞?傊瑢W術(shù)研究是在科學準則的指導(dǎo)下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心智活動。因此,學術(shù)研究中的問題意識是至關(guān)重要的。我們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學術(shù)研究是受問題驅(qū)動的,這就是選題的問題。
萬宏瑜,女,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翻譯系副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民革黨員。上海市外事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會員,臺灣翻譯學學會終身會員,UCLA訪問學者(2008),蒙特雷國際口筆譯學院訪問學者、客座教授(2013),2014年獲得“浦江人才”項目資助,著有《視閱口譯的認知研究》,在《中國翻譯》、《東方翻譯》等學術(shù)期刊發(fā)表論文若干篇,出版《口譯技能教程》等口譯教材,為亞歐經(jīng)濟論壇、浦江創(chuàng)新論壇和金磚法律論壇等幾百場商貿(mào)和學術(shù)論壇提供高質(zhì)量同聲傳譯服務(wù),并為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先生、挪威首相現(xiàn)任索爾伯格女士走訪江浙滬提供陪同翻譯服務(wù)。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The statement ofthe problem
1.2 The goal ofthe study
1.3 The scope ofthe study
1.4 Methodology and procedures
1.5 The outline ofthe study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2.1.1The Effort Model
2.1.2 Risks analysis
2.1.3 Advantages analysis
2.2 Criteria of ST
2.2.1 Quality assurance
2.2.2 The orality shift ofthe translated language
2.3 Characteristics of text for ST
2.3.1 Spokenvs. visual
2.3.2 Reading vs. listening
2.3.3 Linguistic features
2.3.4 Word order discrepancy
2.4 ST skills
2.5 Summary
Chapter 3 A Cognitive Study of ST Process
3.1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ST
3.1.1 Writtenlanguage processing
3.1.2 Sentence comprehension
3.1.3 Parsing strategies
3.1.4 Reading efficiency
3.1.5 Memory of meaning
3.1.6 Evidence from eye-tracking study
3.2 Segmentation
3.2.1Surface structure vs. deep structure
3.2.2 Units ofmeaning
3.2.3 Segmentation
3.3 Coordination
3.3.1 Divided attention
3.3.2 Anticipation
3.4 Linguistic and extra-linguistic anticipation
3.5 Reorganization & production
3.6 The enriched model of ST
3.6.1 Survey 1
3.6.2 Experiment 1
3.6.3 The enriched ST model
……
Chapter 4 Syntactic Linearity in E-C ST
Chapter 5 The Experiment on Effectiveness of ST on Cl
Chapter 6 Theoretical & Practical Implications
Chapter 7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ces
Postscript